Eriocheir sinensis)以其獨特的生殖洄游習性聞名。它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淡水中生長育肥,但達到性成熟后,會經歷一次漫長而艱辛的旅程,從內陸河流、湖泊洄游到河口附近的半咸水水域(咸淡水交匯處)進行繁殖。它們能夠精準地找到繁殖水域,主要依賴于一套復雜的環境感應和導航機制,其科學原理涉及多個方面:
對鹽度變化的感知(化學感應 - 主要機制):
- 核心線索:這是大閘蟹定位繁殖水域最關鍵的因素。繁殖水域(河口)的本質特征是海水與淡水混合形成的鹽度梯度。
- 感受器官:大閘蟹的化學感受器(主要位于口器周圍的觸須、附肢和鰓腔)極其靈敏。它們能夠持續感知周圍水體的鹽度(離子濃度,主要是鈉離子、氯離子等)。
- 導航行為:成熟的大閘蟹(尤其是雄蟹先開始,雌蟹隨后)表現出對鹽度增加的強烈趨向性(趨鹽性)。它們會逆流而下,沿著河流順流移動,同時不斷“品嘗”水流,感知鹽度的細微升高。一旦感知到鹽度開始增加,它們會調整方向,朝著鹽度更高的區域(即下游、河口方向)前進。鹽度梯度就像一條無形的“化學高速公路”,指引它們前往目的地。
水流方向(物理感應):
- 輔助導航:河流的流向是一個重要的物理線索。洄游的大閘蟹本能地感知水流方向(通過觸覺感受器和平衡囊)。
- 行為模式:在洄游初期(從湖泊等靜水進入河流主干道),它們可能表現出一定的趨流性(逆流而上以尋找主干河道)。但一旦進入河流主干道并確認了鹽度升高的趨勢,它們的主要行為就轉變為順流而下(負趨流性),利用水流幫助自己更快地到達下游的河口區域。鹽度線索是主導,水流方向是輔助和加速的工具。
天體導航(太陽/月亮):
- 潛在輔助:一些研究表明,包括螃蟹在內的甲殼動物可能利用太陽或月亮的位置進行方向定位(天體導航)。這可能在開闊水域或夜間洄游時提供宏觀的方向參考,尤其是在鹽度梯度信息暫時模糊或需要校正方向時。但其重要性可能低于化學感應和水流感應。
地球磁場感應(磁感應):
- 潛在輔助: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許多洄游動物(如魚類、海龜、龍蝦)甚至一些蟹類,具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(磁感)。大閘蟹可能也擁有這種能力。它們體內可能含有微小的磁性顆粒(如磁鐵礦),能夠感知磁場的方向和強度。這可以為它們提供一種“內置指南針”,在長距離洄游中,尤其是在復雜水域或鹽度梯度不明顯時,幫助維持大致的方向感,確保它們朝著海岸線或河口的大致方向移動。但這仍需在大閘蟹身上找到更直接的實驗證據。
遺傳本能與印記:
- 基礎程序:洄游行為本身以及尋找鹽水的驅動力是遺傳編碼的。大閘蟹生來就具有這種本能,在性成熟時被激素(如蛻皮激素、性腺發育相關激素)激活。
- 幼體經歷:有研究推測,大閘蟹的溞狀幼體和大眼幼體在河口咸淡水區域發育,然后逆流而上進入淡水。這個過程可能使它們對出生地的水化學環境(特別是特定的鹽度范圍)產生某種形式的“印記”。當它們成年后洄游時,可能是在尋找與幼時環境相似的鹽度條件。不過,鹽度梯度導航本身已足夠強大,印記可能更多是設定目標鹽度范圍。
總結大閘蟹找到繁殖水域的過程:
性成熟觸發:體內激素變化觸發洄游本能。
進入水道:從棲息地(湖泊、池塘、支流)進入河流主干道(可能利用水流或化學線索尋找主河道)。
順流而下,追蹤鹽度:在主干道中,主要
順流而下,同時用化學感受器持續監測水流鹽度。
趨鹽導航:一旦檢測到鹽度開始
上升(哪怕很微弱),它們會
強化順流行為并調整方向,始終朝著鹽度更高的區域移動。
抵達目標:沿著不斷升高的鹽度梯度,最終到達河口咸淡水交匯的特定區域(鹽度通常在5-20 ppt左右),該鹽度環境最適宜其交配、產卵和受精卵的孵化及幼體早期發育。
輔助機制:水流方向提供了移動的路徑和動力,天體或地磁線索可能在長距離或復雜環境中提供宏觀方向校正。
為什么必須在河口半咸水繁殖?
- 受精卵發育:大閘蟹的受精卵需要在一定的鹽度(通常10-20 ppt左右)下才能正常發育孵化。純淡水會導致卵死亡。
- 幼體生存:孵化出的溞狀幼體和大眼幼體是浮游生物,它們必須在河口富含浮游生物且鹽度適宜的環境中攝食、生長和變態。純海水或純淡水都不利于其早期發育。
- 擴散策略:幼體隨潮汐和海流被帶到近海,發育到一定階段(大眼幼體)后,會主動溯河而上,利用潮汐節律和淡水吸引,擴散到內陸淡水區域生長。河口是連接淡水成體棲息地和海洋幼體發育區的關鍵樞紐。
因此,大閘蟹依靠高度靈敏的化學感受器追蹤鹽度梯度作為核心導航線索,輔以水流方向、潛在的天體或磁場感應,以及遺傳本能的驅動,最終能夠穿越復雜的水系,精準地找到對于其種群延續至關重要的河口繁殖水域。這種精妙的導航能力是自然選擇和物種適應環境的杰出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