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電與其他能源的協同互補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核心路徑。風電的間歇性、波動性是其大規模應用的主要挑戰,而通過與其他能源形式建立“時空耦合、功能互補”的協同體系,可顯著提升能源系統的穩定性、經濟性與低碳性。以下是關鍵互補模式與技術路徑:
一、核心互補方向與技術組合
風光互補:平滑日內波動
- 原理: 風電夜間出力強,光伏午間出力強,二者天然形成日內出力曲線互補。
- 應用:
- 風光一體化基地(如中國西北、美國德州)
- 分布式“風光+儲能”微網
- 效果: 減少對單一能源波動的依賴,降低系統總調節需求。
水電-風電互補:跨季節調節
- 原理: 水電具備快速啟停和庫容調節能力(年/季調節),可對沖風電的季節性波動(如冬季風大、夏季風小)。
- 應用:
- 流域級風光水聯合調度(如中國金沙江上游、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配套風電)
- 水電為風電提供備用容量和黑啟動能力
- 效果: 利用水電“天然蓄電池”特性平抑風電長周期波動。
火電(靈活性改造)-風電互補:提供穩定基荷與深度調峰
- 原理: 煤電/氣電通過降負荷深度、快速爬坡改造,為風電讓出發電空間,并在無風時提供保障。
- 關鍵技術:
- 火電機組20%-30%深調技術
- 電鍋爐/儲熱裝置吸收過剩風電
- 效果: 避免棄風,維持電網頻率穩定(如丹麥依賴北歐水電+本地氣電調節風電)。
儲能-風電互補:解決分鐘至小時級波動
- 應用場景:
| 儲能類型 | 響應時間 | 適用場景 | 典型案例 |
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電化學儲能 | 毫秒級 | 頻率調節、短時波動平抑 | 新疆風電+鋰電儲能電站 |
| 抽水蓄能 | 分鐘級 | 日調節、削峰填谷 | 河北豐寧電站配套風電 |
| 壓縮空氣儲能 | 分鐘級 | 大規模長時存儲(8h+) | 山東肥城鹽穴儲風項目 |
| 綠氫儲能 | 小時-天級 | 季節性跨域能量轉移 | 張家口“風電制氫-氫燃料電池”項目 |
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:區域級協同
- 模式: 風電 + 光伏 + 儲能 + 燃氣輪機 + 熱泵/電鍋爐 + 需求響應
- 案例:
- 青海“清潔能源基地”:風電/光伏/光熱/水電聯合運行,2023年連續31天全清潔能源供電。
- 歐洲北海風電樞紐:海上風電通過高壓直流送出,與挪威水電、荷蘭氫能互聯互濟。
二、系統級協同發展模式
跨區域輸電互補
- 技術: 特高壓直流輸送三北風電至中東部負荷中心(如中國“西電東送”)
- 價值: 突破本地消納瓶頸,實現全國范圍資源優化配置。
虛擬電廠(VPP)整合
- 機制: 聚合分散式風電、儲能、可控負荷,參與電力市場競價和輔助服務。
- 案例: 德國Next Kraftwerke公司管理超10,000個分散單元,平抑風電波動。
綠電-氫能-化工耦合
- 路徑: 富余風電制氫 → 綠氫合成氨/甲醇 → 替代化石燃料(如船舶燃料、化工原料)
- 意義: 解決風電遠距離運輸難題,深度脫碳難減排領域(如鋼鐵、化工)。
三、政策與市場機制支撐
電力市場改革
- 建立現貨市場+輔助服務市場,激勵靈活性資源(儲能、可調負荷)為風電提供調頻調峰服務。
- 中國2023年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新規明確風電配儲經濟機制。
跨省區交易機制
- 打破省間壁壘,促進風電在更大范圍內消納(如中國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考核)。
綠證與碳交易協同
- 風電綠證交易+碳配額抵扣,提升項目經濟性(如歐盟碳邊境稅CBAM驅動綠電需求)。
四、挑戰與突破方向
技術層面:- 長時儲能(>10h)成本需降至$100/kWh以下
- 深遠海風電并網與制氫一體化技術
機制層面:
結論:協同是新型能源系統的“基因”
風電的高比例滲透絕非孤立發展,而是通過“源-網-荷-儲”多維協同,形成“低碳能源為主導、靈活性資源為支撐、智能電網為平臺、市場機制為驅動”的生態系統。未來能源競爭的本質是系統優化能力的競爭,只有打破能源品種壁壘,才能釋放風電的最大減碳價值。正如丹麥(風電占比超50%)的經驗所示:“風電的潛力不在于風機本身,而在于整個系統為之適配的能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