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幅書畫作品的“穿新衣”過程——裝裱,是一門融合了藝術與技藝的學問。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加個框,而是通過精心的工藝,保護作品、提升觀賞性、延長壽命,并賦予其最終的展示形態。下面為您揭秘傳統裝裱步驟與現代工藝的主要差異:
一、 傳統手工裝裱的核心步驟 (以立軸為例)
傳統裝裱講究“慢工出細活”,每個步驟都蘊含著匠人的經驗和智慧,主要流程包括:
托心 (托畫心):
- 目的: 加固脆弱的畫心(原作),使其平整挺括,為后續工序打下基礎。
- 步驟:
- 濕托法 (最常用): 將畫心正面朝下鋪于案臺(需噴水潮潤展平)。用排筆在畫心背面均勻刷上稀漿糊(通常用小麥淀粉熬制)。將比畫心四周大出約2-3厘米的托紙(多為單宣或棉連宣)覆蓋其上,用棕刷從中間向四周排刷,使托紙與畫心緊密粘合,排出氣泡。最后在托紙四邊刷上稀漿糊(稱為“上漿口”)。
- 飛托法/搭托法: 漿糊刷在托紙上,再將畫心覆于其上排刷。適用于墨色易暈染或紙質特別脆弱的畫心。
- 關鍵: 漿糊濃淡適中,排刷力道均勻,避免畫心移動產生褶皺或損傷。
上墻掙平:
- 目的: 讓托好的畫心在自然干燥過程中完全平展,消除應力。
- 步驟: 將托好、上了漿口的畫心(連同托紙)平整地貼覆在專用的木板墻(或大漆墻)上。利用漿口的粘性固定。讓其自然陰干(通常需要數天甚至更久,視天氣和畫心厚度而定)。
- 關鍵: 環境需潔凈、通風、無直曬、溫濕度相對穩定。這是確保成品平整不變形的關鍵一步。
方心/裁切:
- 目的: 將已掙平的畫心裁切方正,為鑲料做準備。
- 步驟: 取下掙平的畫心,用裁刀和尺子,根據畫心內容和構圖,精確裁切四邊,使其成為規整的矩形或方形。要求四角均為直角。
鑲料:
- 目的: 在畫心四周添加裝飾性和保護性的綾、絹、錦等材料。
- 步驟:
- 鑲邊: 在畫心四周先鑲上窄條(通常1-2厘米寬)的綾或絹邊(稱為“距條”或“助條”),起間隔和襯托作用,保護畫心,也避免畫心墨色直接接觸深色鑲料。
- 鑲天地頭/左右邊: 在距條外,上方鑲“天頭”,下方鑲“地頭”(地頭通常比天頭略短),左右兩側鑲“邊”。天地頭和邊通常使用與距條不同的綾、絹或錦緞,顏色、花紋需與畫心協調。
- 回邊/包邊: 將鑲料的外緣向內折回一小邊粘牢,使邊緣光潔美觀。
覆背:
- 目的: 在鑲料好的作品背面,再粘合多層宣紙(通常2-3層),增加整體厚度、強度和挺括度。
- 步驟: 在鑲料背面刷漿糊,將大幅的覆背紙(通常由幾層單宣托好掙平)覆蓋其上,用棕刷仔細排實,確保無氣泡、無褶皺。覆背紙需比鑲料好的作品四周大出一些(形成“廢邊”)。
再次上墻掙平:
- 目的: 讓覆背后的作品整體在巨大張力下自然干燥定型,達到最終的平整效果。
- 步驟: 同“上墻掙平”,但此時作品面積更大、層數更多,需要更長時間(通常一周以上)才能完全干透定型。這是確保成品不翹不曲的核心環節。
下墻、砑光:
- 目的: 取下掙平的作品,進行最后的表面處理。
- 步驟:
- 下墻: 用竹啟子小心地從墻上啟下作品。
- 砑光: 在作品背面(覆背紙面),用光滑的砑石(瑪瑙石或鵝卵石)反復推磨,使背面光滑緊密,增加耐磨性,便于卷收,也有助于卷緊后減少空氣殘留。同時修整廢邊。
裝桿:
- 目的: 安裝天桿和地桿,完成立軸形態。
- 步驟:
- 裝天桿: 在天頭上端粘裹細木條(天桿),兩端裝“軸頭”(裝飾性小木塊)。
- 裝地桿: 在地頭下端卷裹較粗的圓木桿(地桿),兩端也裝軸頭。地桿需卷實,使收卷后緊實。
- 穿繩/系帶: 在天桿上安裝掛繩(絳繩)和用于捆扎的扎帶(驚燕帶有時也在此步驟安裝)。
二、 現代工藝的主要差異與特點
現代裝裱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,引入了新材料、新設備和新理念,主要差異體現在:
材料:
- 粘合劑: 廣泛使用化學合成膠水(如PVAc白乳膠)、熱熔膠膜(預涂在材料背面,通過加熱激活)代替傳統漿糊。優點是操作快、不易霉變、初粘力強。缺點是可能老化變脆、不可逆性強(修復困難)、環保性存疑。
- 覆背/支撐材料: 大量使用機制卡紙(尤其是無酸卡紙用于保護畫心)、瓦楞板、密度板、各種合成板材(如鋁塑板)代替多層宣紙覆背。方便快捷,平整度高,適合鏡框裝裱。
- 鑲料: 機制化纖仿綾、仿絹、裝幀布大量應用,花色繁多,成本低廉,但質感和透氣性不如真絲綾絹。無酸卡紙做“距條”也很常見。
- 覆膜: 對畫心或整個裱件進行冷裱(壓敏膠膜)或熱裱(加熱覆膜),提供防水防污保護,但嚴重影響作品的“呼吸”和質感,且難以去除,多用于低價值印刷品或海報。
設備與工藝:
- 干燥方式: 普遍使用電熱板、烘干機、吹風機等加速干燥,大大縮短了“上墻掙平”的時間(從幾天到幾小時甚至更短)。但快速干燥可能導致應力釋放不充分,增加日后變形風險。
- 裁切工具: 電動裁刀、精密裁切機(如直刀裁切機、液壓裁切機)取代手工裁刀,效率高、精度好,尤其適合裁切厚卡紙和板材。
- 覆背/壓合: 使用冷裱機、熱壓覆膜機、真空裱畫機等設備進行覆背和壓合。這些設備能提供均勻強大的壓力,快速粘合,效率極高。真空裱畫機尤其適合大幅面作品,能有效排出氣泡。
- 簡化流程: 現代裝裱(尤其是鏡框裝裱)常大幅簡化流程。“托心”可能被直接使用卡紙襯板或干裱(用膠點、膠帶局部固定)代替;“上墻掙平”常被設備壓平取代甚至省略;“鑲料”步驟可能簡化為直接卡紙挖鑲或使用預制的卡紙襯板。
裝裱形式:
- 鏡框裝裱 (框式裝裱) 普及: 成為現代主流形式。畫心被固定在無酸卡紙襯板上(挖鑲或浮貼),再裝入玻璃(或亞克力)鏡框內。強調展示和保護(防塵、防光、防潮),便于懸掛,適合現代家居環境。
- 傳統立軸/手卷/冊頁: 仍有需求,但多用于高檔藝術品或特定場合。現代制作時也可能部分采用現代材料和設備(如使用膠膜、電動裁切),但核心步驟(如托心、掙平)仍遵循傳統或改良工藝以保證效果。
理念與效率:
- 效率優先: 現代工藝的核心優勢在于高效率和標準化,滿足大批量、快速交付的需求(如展覽、商業裝飾、普通家庭裝飾畫)。
- 成本控制: 使用合成材料和設備,降低了人工和時間成本。
- 功能性增強: 在防潮、防紫外線(使用UV過濾玻璃/亞克力)、方便展示(框式)等方面有進步。
- 可逆性與修復: 傳統漿糊裝裱的可逆性(易修復)是其巨大優勢。現代使用的許多化學粘合劑和熱熔膠膜,其可逆性差,給未來修復帶來困難。無酸材料的應用是現代裝裱在保護性上的重要進步。
三、 總結:傳統與現代的核心差異
特征
傳統手工裝裱
現代工藝裝裱
核心粘合劑
天然漿糊 (小麥淀粉)
化學膠水 (PVAc)、熱熔膠膜
核心支撐/覆背
多層宣紙
機制卡紙 (尤其無酸)、瓦楞板、合成板材
干燥方式
自然陰干上墻掙平 (數天至數周)
設備加熱/吹風/壓合干燥 (數小時至1-2天)
平整度控制
依賴上墻掙平的長時間自然應力釋放
依賴設備壓合 (熱壓機、真空裱畫機)
主要工具
棕刷、排筆、裁刀、尺、砑石、漿糊盆、墻
電動裁刀、覆膜機、冷/熱裱機、真空裱畫機、烘干設備
效率
低 (周期長,依賴經驗)
高 (速度快,標準化程度高)
成本
高 (人工貴、材料貴、時間長)
相對低 (材料成本低、效率高)
可逆性/修復性
極高 (漿糊易溶于水)
低 (化學膠難溶解,熱熔膠需加熱去除)
透氣性
好 (宣紙、綾絹透氣)
差 (卡紙、板材、覆膜、膠膜透氣性差)
質感/韻味
好 (天然材料,手工痕跡,溫潤感)
一般 (機制材料,工業感強)
保護側重點
長期保存、可修復、透氣防霉
快速展示、防塵、防潮(部分)、防紫外線(部分)
主流形式
立軸、手卷、冊頁、鏡片(需配框)
鏡框裝裱 (絕對主流)
適用對象
高檔書畫原作、文物修復、追求傳統韻味的作品
普通裝飾畫、印刷品、照片、商業展示、現代家居裝飾
結論:
書畫裝裱的“穿新衣”藝術,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了橋梁。傳統工藝是根基,以其可逆性、透氣性、對作品最小干預和獨特韻味,成為保護珍貴書畫和追求藝術本真的首選。現代工藝則以其高效率、標準化、成本優勢和功能性保護(如防紫外線),滿足了大眾化和快節奏時代的需求。
選擇哪種方式“穿衣”,取決于作品的價值、材質、用途、預算以及個人對藝術呈現的偏好。對于傳世珍品或重要創作,遵循古法的傳統裝裱仍是金標準;而對于普通裝飾或時效性強的展示,現代工藝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解決方案。理解兩者的差異,有助于為心愛的書畫作品選擇最合適的“新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