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別不同種類的櫟樹(橡樹)確實(shí)需要一些細(xì)致的觀察,主要依靠葉片和果實(shí)(橡子及其殼斗)的特征。以下是一些關(guān)鍵特征和小技巧,幫助你快速區(qū)分常見的櫟樹種類:
?? 一、 葉片特征 - 首要觀察點(diǎn)
葉片形狀與輪廓:
- 橢圓形/披針形: 葉片相對較窄長,如麻櫟、栓皮櫟(葉緣有芒狀鋸齒)。
- 倒卵形/倒卵狀橢圓形: 葉片上部較寬,下部漸窄,如槲櫟、蒙古櫟(葉緣有波狀粗齒)。
- 寬倒卵形/近圓形: 葉片非常寬大,如槲樹(葉緣有4-10對波狀淺裂或鈍齒)。
- 長橢圓形/卵狀長橢圓形: 如遼東櫟(葉緣有5-7對波狀圓齒)。
- 匙形/倒卵狀匙形: 葉片較小,基部窄楔形下延,如枹櫟(葉緣有波狀鈍齒)。
葉緣(鋸齒/裂片): 這是最顯著的區(qū)別之一!
- 尖刺狀鋸齒(芒狀齒): 葉緣鋸齒尖銳,末端有芒刺,如麻櫟、栓皮櫟。
- 波狀鈍齒/圓齒: 葉緣起伏呈波浪狀,齒端圓鈍,如槲櫟、遼東櫟、蒙古櫟、枹櫟。
- 波狀淺裂: 葉緣有較淺的、圓形的裂片(通常不超過葉片寬度的1/3),如槲樹(裂片數(shù)較少,4-10對)。
- 深裂(裂片尖銳): 如一些白櫟組的種類(如北美常見的白橡樹),但在中國常見種中相對少見。
葉尖:
- 漸尖/長漸尖: 葉尖細(xì)長尖銳,如麻櫟、栓皮櫟。
- 短漸尖/鈍尖/微凹: 葉尖較短或鈍圓,有時(shí)微凹,如槲櫟、遼東櫟、蒙古櫟、槲樹(槲樹葉尖常微凹)。
- 急尖: 如枹櫟。
葉基:
- 楔形: 葉片基部逐漸變窄,如麻櫟、栓皮櫟(楔形或近圓形)、枹櫟(窄楔形下延)。
- 耳形/近心形: 葉片基部兩側(cè)有時(shí)有耳狀凸起或接近心形,如槲櫟、遼東櫟、蒙古櫟。
- 寬楔形/近圓形/微心形: 如槲樹。
葉背:
- 顏色與絨毛:
- 無毛或近無毛: 如麻櫟(幼時(shí)或有毛,老葉無毛)。
- 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: 這是栓皮櫟的關(guān)鍵特征!葉背看起來灰白色,摸起來有絨毛感。
- 被灰白色短柔毛: 如槲樹(幼時(shí)更密)。
- 幼時(shí)被毛,老時(shí)僅脈腋有簇生毛或無毛: 如槲櫟、遼東櫟、蒙古櫟、枹櫟。
- 葉脈: 觀察背面葉脈是否明顯凸起。
葉片大小: 槲樹的葉片通常最大(可長達(dá)30cm),麻櫟、栓皮櫟、槲櫟次之(10-20+cm),枹櫟相對較小(7-15cm)。
?? 二、 果實(shí)特征 - 橡子與殼斗 - 重要確認(rèn)點(diǎn)
殼斗(橡碗)的形態(tài)與覆蓋程度:
- 碗狀(杯狀): 包裹堅(jiān)果基部約1/3-1/2,如麻櫟(鱗片鉆形,反曲)、槲櫟(鱗片小,卵狀披針形,緊密排列)、遼東櫟(鱗片扁平,覆瓦狀排列)。
- 盤狀/淺碟狀: 包裹堅(jiān)果基部很少一部分(<1/3),如枹櫟(鱗片小,三角形,排列緊密)。
- 鐘狀/半球形: 包裹堅(jiān)果約1/2或更多,如栓皮櫟(鱗片鉆形,反曲,密被絨毛 - 這是關(guān)鍵特征!)、蒙古櫟(鱗片扁平,背部呈疣狀突起)。
- 包裹堅(jiān)果大部或近全部: 如槲樹(鱗片狹披針形,反曲或直立,紅棕色,被灰白色絨毛)。
殼斗鱗片的形態(tài)與排列:
- 鉆形、反曲: 如麻櫟、栓皮櫟(栓皮櫟的鱗片明顯被毛)。
- 卵狀披針形/三角形,緊密排列: 如槲櫟、枹櫟。
- 扁平,覆瓦狀排列: 如遼東櫟。
- 扁平,背部有疣狀突起: 如蒙古櫟。
- 狹披針形,反曲或直立,被毛: 如槲樹。
橡子(堅(jiān)果)的形態(tài):
- 形狀: 卵形、橢圓形、長橢圓形、近球形等。
- 大小: 不同種類差異較大。
- 頂端(柱座): 是否明顯凸起(如麻櫟、栓皮櫟柱座明顯隆起)。
- 基部: 是否平坦或有臍狀凹陷。
?? 三、 快速區(qū)分幾種常見櫟樹的小技巧總結(jié)
栓皮櫟:
- 葉片: 葉背密被灰白色星狀絨毛(最顯著特征!),葉緣有芒狀鋸齒,葉形橢圓或長橢圓。
- 殼斗: 鐘狀,包裹堅(jiān)果約一半,鱗片鉆形反曲且密被絨毛。
- 樹干: 有發(fā)達(dá)的木栓層(栓皮)。
麻櫟:
- 葉片: 葉背無毛或近無毛(幼時(shí)葉脈有毛),葉緣芒狀鋸齒深而尖銳,葉形長橢圓或披針形。
- 殼斗: 碗狀,包裹堅(jiān)果約1/3-1/2,鱗片鉆形、反曲(類似栓皮櫟,但鱗片通常無毛或毛少)。
- 橡子: 柱座明顯隆起。
槲樹:
- 葉片: 巨大,倒卵形,葉緣有4-10對波狀淺裂或鈍齒,葉背被灰白色短柔毛(幼時(shí)更密),葉尖常微凹。
- 殼斗: 非常顯著,包裹堅(jiān)果大部或近全部,鱗片狹披針形、反曲或直立,紅棕色,被灰白色絨毛。
- 橡子: 也較大。
槲櫟:
- 葉片: 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葉緣有5-10對波狀鈍齒,葉背幼時(shí)被毛,老葉僅脈腋有簇生毛或近無毛,葉基常耳形。
- 殼斗: 碗狀,包裹堅(jiān)果約1/3,鱗片小,卵狀披針形,緊密排列呈覆瓦狀。
遼東櫟:
- 葉片: 倒卵形或長橢圓狀倒卵形,葉緣有5-7(-10)對波狀圓齒,齒端圓鈍,葉背幼時(shí)有毛,老葉無毛或僅脈腋有毛。
- 殼斗: 淺碗狀,包裹堅(jiān)果約1/3,鱗片扁平,覆瓦狀排列。
- 橡子: 通常較大,近球形。
蒙古櫟:
- 葉片: 倒卵形,葉緣有7-10對波狀鈍齒/圓齒,齒端無芒刺,葉背通常無毛(幼時(shí)葉脈有毛)。
- 殼斗: 鐘形或半球形,包裹堅(jiān)果1/3-1/2,鱗片背部有疣狀突起(重要特征!)。
- 分布: 更耐寒,常見于東北、華北北部。
枹櫟:
- 葉片: 較小,常為倒卵狀匙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葉基窄楔形并下延,葉緣有波狀鈍齒(6-8對)。
- 殼斗: 盤狀/淺碟狀,包裹堅(jiān)果基部很少一部分(<1/4),鱗片小,三角形,排列緊密。
- 橡子: 較小,橢圓形。
?? 實(shí)用小貼士
- 結(jié)合觀察: 不要只看單一特征。同時(shí)觀察葉片(形狀、鋸齒、葉背)和果實(shí)(殼斗形態(tài)、鱗片、包裹程度)是最可靠的。
- 看老葉: 幼葉、萌蘗葉或受環(huán)境影響(如遮蔭)的葉形變化可能很大。盡量觀察樹冠中上部成熟的、充分展開的葉片。
- 找典型: 同一棵樹上的葉子也可能有差異,尋找最典型的葉片。
- 考慮地域: 不同櫟樹有特定的分布區(qū)域。例如,在南方更常見麻櫟、栓皮櫟;在北方和東北更常見蒙古櫟、遼東櫟;槲樹分布較廣但偏好山地;枹櫟在長江流域及以北常見。
- 利用工具:
- 植物志/圖鑒: 隨身攜帶或查閱電子版。
- 植物識別APP: 如形色、花伴侶、iNaturalist等,拍照識別作為參考(但需結(jié)合特征驗(yàn)證)。
- 放大鏡: 觀察葉背絨毛和殼斗鱗片細(xì)節(jié)非常有用。
- 實(shí)踐出真知: 多在野外觀察,對比不同種類。遇到不確定的,拍照記錄葉片(正反面)、枝條、樹皮、果實(shí)等細(xì)節(jié),方便后期查詢。
記住: 栓皮櫟的灰白絨毛葉背、麻櫟的無毛葉背和深鋸齒、槲樹的巨大葉片、槲櫟的碗狀緊密鱗片殼斗、遼東櫟的覆瓦狀鱗片殼斗、蒙古櫟的疣狀突起鱗片、枹櫟的小葉和淺盤狀殼斗,是快速識別的核心抓手。??下次在樹林中漫步時(shí),不妨仔細(xì)觀察這些特征,你會(huì)發(fā)現(xiàn)辨識櫟樹其實(shí)很有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