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山灰成為超級凝結核:
- 火山灰顆粒非常細小(通常小于2毫米),具有巨大的表面積和粗糙的表面。
- 它們是極佳的凝結核。云中的水汽更容易在這些顆粒表面凝結,形成微小的水滴。
- 火山灰顆粒通常帶有電荷(噴發過程中摩擦產生),這進一步增強了它們吸引水汽的能力。
- 結果: 雷雨云中會形成數量極其龐大、但體積相對較小的云滴。這改變了云滴的分布和大小。
加劇電荷分離與閃電活動:
- 雷雨云中原本就存在強烈的上升氣流、冰晶碰撞等過程,導致正負電荷分離,最終形成閃電。
- 火山灰的加入極大地加劇了這一過程:
- 更多碰撞: 大量細小的火山灰顆粒和云滴/冰晶增加了粒子間碰撞的頻率。
- 電荷載體: 火山灰顆粒本身可能攜帶電荷,并在碰撞過程中轉移電荷(起電)。
- 冰晶化增強: 火山灰作為凝結核,也促進了過冷水滴凍結形成冰晶的過程。冰晶與霰(軟雹)的碰撞是雷暴中主要的起電機制之一。
- 結果: 火山灰云中會產生異常頻繁、劇烈且壯觀的閃電,這種現象被稱為“骯臟雷暴” 或 “火山閃電”。閃電不僅出現在云內、云地之間,甚至可能出現在火山噴發柱內部和周圍。
改變降雨模式與性質:
- 抑制暖云降雨: 在主要由水滴組成的“暖云”部分,過多的凝結核(火山灰)會導致云滴數量劇增但平均尺寸變小。小水滴需要更長時間、更長距離的碰撞合并才能長大到足以降落的雨滴大小。這可能會抑制或延遲降雨的發生。
- 促進冷云降雨/冰雹: 在云的中上部(溫度低于0°C),火山灰作為凝結核同樣促進了冰晶的形成。在強烈的上升氣流中,冰晶可以反復上下運動,通過撞凍過冷水滴(貝吉隆過程)迅速增長,形成霰或冰雹。
- “成雨”效率復雜化: 最終是否下雨、下多大的雨,取決于火山灰濃度、云的動力結構(上升氣流強度)、溫度層結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??赡鼙憩F為局部強降雨,也可能表現為降雨延遲或范圍改變。
- 形成酸雨: 火山灰中含有豐富的硫化物(如二氧化硫)和其他可溶性礦物質(如氯、氟)。當它們被卷入云中,會溶解在水滴里,形成酸性溶液。
- 結果: 由此產生的降水(雨或雪)具有強酸性,即火山酸雨。它對植被、水體、土壤和建筑物有顯著的腐蝕性危害。
改變云的結構與外觀:
- 火山灰的注入會使云體看起來更“臟”、顏色更深(灰黑色或棕褐色),有時呈現翻滾、洶涌的獨特外觀。
- 大量細小顆粒的存在可能影響云的光學特性和壽命。
總結來說,這場“碰撞”的奇妙變化核心在于:
- 凝結核爆炸性增加: 改變云滴/冰晶的微物理過程。
- 劇烈電氣化: 導致駭人聽聞的“骯臟雷暴”和密集的火山閃電。
- 降雨性質劇變: 可能抑制或促進降水,并必然導致具有強腐蝕性的火山酸雨。
- 外觀異化: 形成壯觀而“骯臟”的云體。
因此,當火山灰遇上雷雨云,遠非簡單的混合,而是觸發了一場能量轉換、物質循環和電荷釋放的“超級風暴”,展現出大自然狂暴而精妙的一面。冰島埃亞菲亞德拉冰蓋火山、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、美國圣海倫斯火山等噴發時,都曾觀測到這種令人震撼的“骯臟雷暴”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