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草分布的主要特點
淺海分布: 絕大多數海草生長在潮間帶下區和淺海(通常深度小于10米,少數可達50-60米),因為它們需要充足的光照進行光合作用。
溫帶與熱帶為主: 海草廣泛分布于全球除南極洲外的所有大陸沿海,但主要集中于
溫帶和熱帶海域。寒帶海域種類和數量極少。
受溫度限制: 水溫是決定海草種類分布的關鍵因素。不同海草種類有其特定的溫度耐受范圍,這導致了不同緯度、不同海區海草群落組成的差異。
依賴沉積物基質: 海草需要扎根在柔軟的沉積物(如沙、泥、沙泥混合)中,因此主要分布在河口、海灣、潟湖、珊瑚礁后方等沉積環境穩定的區域。它們很少生長在堅硬基巖上。
避風浪環境: 強風浪會破壞海草葉片、連根拔起植株或導致沉積物懸浮遮蔽陽光。因此,海草床更傾向于分布在相對受保護、風浪較小的海灣、島嶼背風側等區域。
物種多樣性緯度梯度: 海草物種多樣性呈現明顯的緯度梯度。
熱帶地區(特別是印度-西太平洋)物種多樣性最高,向溫帶和寒帶遞減。 溫帶地區可能只有少數幾種海草,但生物量可以非常大(如鰻草)。
全球海草資源豐富的地區
熱帶印度-西太平洋區 (Indo-West Pacific):
- 這是全球海草資源最豐富、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。 擁有最多的海草物種(超過20種)。
- 主要分布區域: 東南亞(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)、澳大利亞北部(特別是昆士蘭沿岸和大堡礁潟湖區)、巴布亞新幾內亞、西太平洋島國(如斐濟、所羅門群島)、印度洋沿岸(印度、斯里蘭卡、東非海岸如肯尼亞、坦桑尼亞、莫桑比克)。
- 特點: 物種豐富,常與珊瑚礁、紅樹林共同構成復雜的生態系統。泰萊草屬是這里的優勢類群之一。
熱帶大西洋區 (Tropical Atlantic):
- 資源豐富程度僅次于印度-西太平洋區。
- 主要分布區域:
-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: 佛羅里達半島(尤其是佛羅里達灣)、巴哈馬群島、古巴、墨西哥尤卡坦半島、伯利茲、中美洲及南美洲北部(哥倫比亞、委內瑞拉)沿海。
- 西非熱帶海岸: 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,包括幾內亞灣沿岸國家(如尼日利亞、喀麥隆、加蓬)。
- 巴西東北部沿海。
- 特點: 海草床是重要的海牛、海龜棲息地和漁業育苗場。
地中海區 (Mediterranean):
- 溫帶向亞熱帶過渡區域,擁有重要的海草資源。
- 主要分布區域: 整個地中海沿岸,特別是意大利、希臘、克羅地亞、突尼斯、法國、西班牙等國的沿海。波西多尼亞海草形成的巨大海草場是地中海的標志性生態系統。
- 特點: 波西多尼亞海草是特有且關鍵的生態系統工程師,形成的“海草原”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(固碳、穩定沉積物、生物棲息地)。
溫帶北大西洋區 (Temperate North Atlantic):
- 生物量巨大,但物種多樣性相對較低。
- 主要分布區域:
- 北美東海岸: 從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到美國北卡羅來納州,尤其是切薩皮克灣、長島灣等河口灣區域。
- 歐洲西北海岸: 包括英國、愛爾蘭、法國北部、荷蘭、德國、丹麥、瑞典、挪威南部沿海。
- 特點: 鰻草是絕對優勢種,形成廣闊的單優群落,生物量極高,是許多水禽(如黑雁、天鵝)重要的越冬覓食地和魚類棲息地。
溫帶北太平洋區 (Temperate North Pacific):
- 資源豐富,尤其在北美西海岸。
- 主要分布區域:
- 北美西海岸: 從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灣,特別是華盛頓州的普吉特灣、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河口和海灣。
- 亞洲東北部: 日本、韓國沿海,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(如勘察加半島)。
- 特點: 鰻草屬也是這里的重要種類,同時也有其他溫帶種類。
澳大利亞溫帶區:
- 主要分布區域: 澳大利亞南部沿海,包括南澳大利亞州、維多利亞州、塔斯馬尼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州南部(如鯊魚灣)。
- 特點: 擁有獨特的溫帶海草群落,生物量巨大。鯊魚灣的海草場是世界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總結
- 生物多樣性中心: 熱帶印度-西太平洋沿岸(東南亞、澳大利亞北部、西太平洋島國、東非)是全球海草物種最豐富、資源最密集的區域。
- 生物量中心: 溫帶地區(特別是北大西洋兩岸和北太平洋東岸)雖然物種較少,但鰻草等單一種類能形成極其廣闊、生物量巨大的海草床,生態功能極其重要。
- 關鍵區域: 加勒比海/墨西哥灣、地中海、澳大利亞南部也是全球海草資源非常豐富和關鍵的區域。
這些豐富的海草床為無數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、育幼場和食物來源,是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標,也是重要的藍色碳匯。保護這些區域的海草資源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