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食」(sik?)—— 千年不變的「吃」
古漢語中「食」即表進(jìn)食(《論語》「食不厭精」),普通話多用「吃」(原義「口吃」),而粵語仍保留「食飯」「食煙」等用法,與唐宋口語一脈相承。
「行」(haang?)—— 行走的「活化石」
「行路」在粵語中指步行(如「行街」),正是《戰(zhàn)國策》「行百里者半九十」的「行」。普通話「走」在古漢語中多指「奔跑」(《木蘭詩》「雙兔傍地走」)。
「飲」(jam2)—— 干杯里的雅言
「飲茶」「飲酒」直承《孟子》「冬日則飲湯,夏日則飲水」。如今普通話「喝」是后起字,明代才常見。
「渠」(佢,keoi?)—— 唐代的「他」
李白詩「見渠那決計」的「渠」,正是粵語「佢」(他/她)。北宋《集韻》記載:「倮,吳人呼彼稱,通作渠。」此詞在普通話中已消失。
「我哋」(ngo? dei?)—— 宋元「復(fù)數(shù)」痕跡
「哋」源于元曲中的「每」(如「我每」「你每」),粵語將「每」鼻音化為「哋」,保留「我們」的古稱。
「嘅」(ge3)—— 文言的「之」
「我嘅書」=「我的書」,此「嘅」實為古漢語「忌」(jì)的變音(《詩經(jīng)》「叔善射忌」)。同類結(jié)構(gòu)如「的」源于「之」,「之」在粵語中仍作定語(「光榮之家」)。
「咗」(zo2)—— 唐宋完成時標(biāo)記
表動作完成的「食咗飯」,源自唐宋口語「著」(zhe)。《敦煌變文》有「伏望娘子為觀察著」,與粵語「V+咗」結(jié)構(gòu)一致。
「畀」(bei2)—— 先秦「給予」
《詩經(jīng)》「投畀豺虎」的「畀」(給予),在粵語中仍是核心詞(「畀錢」)。普通話用「給」取代,而「畀」僅存于方言。
? 冷知識:粵語「走」= 跑(古義),所以「走鬼」(小販避城管)字面是「逃跑」,而普通話「走」已無此意。
這些詞匯如同語言DNA,證明粵語不僅是方言,更是中華文明的「有聲檔案」。下次聽到阿婆說「畀個利市你啦」,不妨想想:這或許是宋朝孩童也曾聽過的話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