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轉軸傾斜 和 圍繞太陽的公轉 共同作用造成的,核心在于 黃赤交角。地球公轉軌道的橢圓形狀(近日點、遠日點)對季節的冷暖影響很小,不是主要原因。
以下是詳細解釋:
黃赤交角:地球自轉軸的傾斜
- 地球的自轉軸(連接南北兩極的假想軸)并不是垂直于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(黃道面)。
- 這個自轉軸相對于公轉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了大約 23.5度。這個角度被稱為 黃赤交角。
- 這個傾斜是全年保持不變的(指向北極星方向),不會隨著地球公轉而改變方向。
地球公轉:太陽直射點的移動
- 地球在一年中圍繞太陽公轉一周。
- 由于地軸傾斜且方向不變,當地球處于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,太陽光線直射地球表面的點(直射點) 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。
- 夏至(北半球): 地球位置使得太陽直射點達到最北端——北回歸線(約23.5°N)。此時北半球傾向太陽。
- 冬至(北半球): 地球位置使得太陽直射點達到最南端——南回歸線(約23.5°S)。此時北半球背向太陽。
- 春分/秋分: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。
直射點移動如何導致晝夜長短變化:
- 晝夜分界線(晨昏線): 這條線將地球分為被太陽照亮的白天半球和未被照亮的黑夜半球。這條線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掃過地表。
- 傾斜與晝夜弧長: 由于地軸傾斜,當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時(北半球夏季),北極點附近區域(北極圈內)會持續處于晨昏線的白晝一側,產生極晝;同時,南極圈內則處于極夜。反之亦然。
- 對中緯度地區(如我們生活的溫帶)的影響:
- 夏至(直射點最北): 北半球傾向太陽,晨昏線更偏向南極。這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白晝弧長(白天) 遠大于黑夜弧長(夜晚),所以白天長,夜晚短。
- 冬至(直射點最南): 北半球背向太陽,晨昏線更偏向北極。這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黑夜弧長(夜晚) 遠大于白晝弧長(白天),所以夜晚長,白天短。
- 春分/秋分(直射點赤道): 晨昏線恰好通過南北兩極,全球各地晝夜幾乎等長(各12小時)。
為什么寒冬(冬至前后)夜晚長、白天短?
- 在冬至時(北半球),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回歸線。對于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來說:
- 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的軌跡非常低(太陽高度角?。?/li>
- 太陽從東南方升起,在西南方落下,在天空中停留的時間非常短。
- 與此同時,夜晚的時間則非常長。
- 這種晝短夜長的現象,加上太陽高度角低(陽光斜射,單位面積接收到的熱量少),共同導致了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大幅減少,從而形成了寒冷的冬季。
總結關鍵點:
- 根本原因: 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公轉軌道平面傾斜(黃赤交角約23.5°),且傾斜方向在公轉過程中保持不變。
- 直接原因: 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。
- 寒冬晝短夜長: 當太陽直射點移動到南半球(冬至時),北半球背向太陽,晨昏線位置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白晝弧長最短,黑夜弧長最長。
- 公轉軌道橢圓的影響: 地球在1月初到達近日點(離太陽最近),此時北半球是冬季;在7月初到達遠日點(離太陽最遠),此時北半球是夏季。這證明距離太陽遠近對季節冷暖影響很小,主導因素是陽光照射角度(太陽高度角)和照射時間(晝夜長短),而這都是由黃赤交角和公轉共同決定的。
因此,寒冬時節白天短、夜晚長,是地球帶著它傾斜的自轉軸圍繞太陽公轉時,太陽直射點移動到南半球,導致北半球接收到的陽光照射角度低且時間短的自然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