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科學角度來看,刷牙時牙膏用量并非越多越好。過量的牙膏不僅浪費,還可能帶來一些潛在的不利影響。讓我們從科學角度分析一下正確的牙膏用量和刷牙時長:
一、 牙膏的正確用量
推薦用量:
- 成人: 豌豆大小(直徑約5毫米)的量就足夠了。這是全球主要牙科機構(如美國牙科協會ADA、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等)普遍推薦的標準用量。
- 兒童(3-6歲): 米粒大小的量。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吞咽反射尚未完全成熟,使用更少的牙膏可以顯著降低吞咽過量氟化物的風險。
- 3歲以下兒童: 通常建議使用極少量(薄薄一層覆蓋刷毛尖端即可)或根據牙醫建議使用不含氟牙膏(如果蛀牙風險非常低),同樣是為了防止氟攝入過量。
為什么不是越多越好?科學依據:
- 氟化物濃度是關鍵: 牙膏的核心有效成分是氟化物(通常是氟化鈉、單氟磷酸鈉等),它通過在牙齒表面形成更堅固的氟磷灰石層、抑制細菌產酸、促進早期齲損再礦化來預防蛀牙。牙膏中的氟化物濃度(ppm)是固定的。足量的氟化物(豌豆大小)已能提供最佳防齲效果。過量使用并不會顯著增加氟化物的局部作用,反而造成浪費。
- 過度發泡干擾清潔: 牙膏含有發泡劑(如月桂醇硫酸酯鈉)。用量過大時會產生大量泡沫。過多的泡沫會:
- 給人“刷得很干凈”的錯覺,可能導致實際刷牙時間不足。
- 泡沫過多可能阻礙牙刷毛與牙齒表面的有效接觸和物理摩擦,反而影響清除牙菌斑的效率。
- 刺激口腔黏膜,引起不適。
- 吞咽風險(尤其兒童): 兒童在使用過量含氟牙膏時,更容易在刷牙過程中吞咽下去。長期吞咽過量氟化物可能導致氟牙癥(牙齒發育期氟過量引起的釉質礦化不良,表現為牙齒表面出現白堊色、棕色斑紋或凹陷),雖然通常只影響美觀,但也需避免。
- 浪費與經濟性: 顯而易見,過量使用牙膏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浪費。
- 潛在刺激: 對于口腔黏膜敏感或有口腔潰瘍的人,過量牙膏中的某些成分(如發泡劑、香料、防腐劑)可能增加刺激風險。
二、 刷牙的正確時長
推薦時長:
- 每次刷牙至少2分鐘。 這是另一個被廣泛認可和推薦的關鍵指標。
為什么需要2分鐘?科學依據:
- 全面覆蓋的需要: 口腔內有28-32顆牙齒(成人),每顆牙齒有多個面(外面、里面、咬合面)。要確保每顆牙齒的每個面都被有效清潔到,需要足夠的時間。研究表明,少于2分鐘很難保證全面覆蓋。
- 有效清除牙菌斑: 牙菌斑是一種粘附在牙齒表面的生物膜,主要由細菌及其代謝產物構成。它是蛀牙和牙周病的主要元兇。機械摩擦(刷牙)是清除牙菌斑最有效的方法。充分的刷牙時間(2分鐘)能確保牙刷毛有足夠的機會通過物理摩擦和牙膏的輔助作用,破壞并清除牙菌斑。研究顯示,刷牙時間從45秒增加到2分鐘,牙菌斑清除率顯著提高。
- 氟化物作用時間: 刷牙過程也是氟化物局部作用于牙齒表面的時間。2分鐘的時長有助于氟化物在口腔環境中更充分地發揮作用,促進再礦化。
- 避免倉促遺漏區域: 人們通常有習慣性刷牙模式,容易遺漏某些區域(如后牙內側、牙齒與牙齦交界處)。2分鐘的時間要求有助于提醒人們放慢速度,更仔細地清潔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區域。
三、 正確刷牙方法同樣至關重要
即使使用了正確的牙膏量和刷夠2分鐘,刷牙方法不正確(如用力過猛、橫刷、遺漏某些區域)也會大大降低清潔效果,甚至損傷牙齒和牙齦。
- 推薦方法: 巴氏刷牙法是目前最被推崇的方法:
- 牙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,刷毛尖端指向牙齦溝(牙齒與牙齦交界處)。
- 小幅水平震顫(幅度約1-2mm),不要大幅度橫拉。
- 每次覆蓋2-3顆牙,按一定順序(如從右上外側開始,到左上外側,再到左上內側,右上內側,然后右下、左下,最后咬合面)確保不遺漏。
- 刷咬合面時,可以前后短距離刷動。
- 輕柔施力,避免損傷牙齦和牙釉質。
- 輔助工具: 牙線或牙縫刷對于清除牙齒鄰面(牙縫)的菌斑是必不可少的,刷牙無法替代。
總結與建議
牙膏用量: 成人豌豆大小,兒童米粒大小(3-6歲)或更少(<3歲)。 追求“越多越好”是誤區,浪費且無益,對兒童有風險。
刷牙時長: 每次至少2分鐘。 這是確保全面、有效清除牙菌斑的基本要求。
刷牙方法: 采用正確的
巴氏刷牙法,輕柔、全面、細致。
頻率: 每天刷牙
兩次(早晚各一次),晚上睡前刷牙尤為重要。
牙線/牙縫刷: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或牙縫刷清潔牙縫。
定期檢查: 每6個月到一年進行一次口腔檢查和潔牙。
記住:有效刷牙的關鍵在于“質”(正確的方法、足夠的時間)而非“量”(過多的牙膏)。遵循科學建議,才能最有效地維護口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