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被蚊蟲叮咬后的特殊表現
紅腫范圍更大、更明顯:- 兒童的皮膚更薄,血管更豐富,叮咬部位的炎癥反應(紅腫)通常會比成人更顯著,范圍也可能更大,形成明顯的“大紅包”。
水皰形成:- 這是兒童非常常見的反應。由于局部炎癥反應劇烈,皮膚組織液滲出,可能在紅腫的中央或周圍形成透明或淡黃色的小水皰。這些水皰通常是無菌的,但被抓破后容易繼發感染。
硬結(丘疹性蕁麻疹):- 部分兒童對蚊蟲唾液中的蛋白質過敏,叮咬后可能形成質地較硬、中心可有小水皰或結痂的紅色丘疹(小疙瘩),稱為“丘疹性蕁麻疹”或“蟲咬皮炎”。這種皮疹可能持續數天甚至數周,消退后可能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著。
瘀斑(青紫):- 在叮咬部位周圍可能出現類似淤青的紫紅色斑點,這是由于局部毛細血管破裂出血所致。雖然看起來嚇人,但通常是無害的,會自行消退。
局部發熱:- 叮咬部位摸起來可能比周圍皮膚溫度高,這是炎癥反應的表現。
瘙癢劇烈且持久:- 兒童對癢感的耐受性差,感覺更強烈,并且可能持續很長時間(數天),導致孩子煩躁不安、哭鬧、睡眠差。
抓撓導致繼發感染:- 這是兒童最常見也最需要警惕的并發癥。孩子無法控制抓撓,指甲里的細菌(如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鏈球菌)容易侵入破損的皮膚,導致:
- 膿皰瘡: 形成黃色膿皰或厚痂(蜜黃色痂)。
- 蜂窩組織炎: 皮膚紅腫熱痛范圍迅速擴大,邊界不清,孩子可能伴有發燒。
- 淋巴管炎: 皮膚上出現紅線向近心端延伸。
全身過敏反應(少見但嚴重):- 雖然罕見,但極少數過敏體質的兒童可能發生全身性過敏反應(過敏性休克),需要立即就醫!表現包括:
- 全身出現大片蕁麻疹(風團)。
- 面部、嘴唇、舌頭、喉嚨腫脹(血管性水腫)。
- 呼吸困難、喘息、聲音嘶啞。
- 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。
- 頭暈、乏力、意識模糊。
- 脈搏微弱、血壓下降。
家長應對注意事項匯總
核心原則:止癢 + 防抓 + 防感染 + 觀察
立即清潔:
- 用肥皂和清水輕輕清洗叮咬部位,去除殘留的蚊蟲分泌物和污垢,減少感染風險。
冷敷止癢消腫(首選物理方法):
- 最安全有效的方法! 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叮咬處10-15分鐘。低溫能收縮血管,快速減輕瘙癢、紅腫和疼痛。可重復多次。
安全使用外用藥物:
- 爐甘石洗劑: 安全首選!搖勻后涂抹,有收斂、止癢、清涼作用。適合大多數情況,可多次使用。注意皮膚破損處不宜使用。
- 弱效至中效外用糖皮質激素藥膏:
- 如紅腫、瘙癢嚴重,可在醫生建議下短期(通常3-5天)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(0.5%-1%)或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。
- 嚴格遵醫囑使用! 避免在面部、會陰部長期大面積使用。不要自行購買強效激素藥膏給孩子用。
- 抗組胺藥膏: 如苯海拉明乳膏,可能有輕微止癢作用,但效果有限,且部分孩子可能對其過敏,需謹慎。
- 避免使用:
- 清涼油、風油精、花露水等含薄荷醇/樟腦成分的產品: 對2歲以下嬰幼兒有神經毒性風險,且刺激性強,可能加重皮膚反應。
- 未經稀釋的精油。
- 牙膏、口水等“偏方”: 無科學依據,可能刺激皮膚或引入細菌。
考慮口服抗組胺藥:
- 如果瘙癢非常劇烈,嚴重影響睡眠或生活,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兒童適用的口服二代抗組胺藥(如西替利嗪滴劑/糖漿、氯雷他定糖漿)。它們能有效緩解瘙癢,副作用(嗜睡)相對較小。務必按說明書或醫囑的兒童劑量服用。
重中之重:防止抓撓!
- 剪短指甲: 保持孩子指甲短而光滑,減少抓破皮膚的風險。
- 戴手套或穿長袖長褲: 對于小嬰兒或控制力差的孩子,睡覺時可戴棉質手套,白天盡量穿輕薄透氣的長袖衣褲覆蓋叮咬處。
- 轉移注意力: 用玩具、繪本、游戲等吸引孩子注意力,減少對癢感的關注。
- 夜間護理: 夜間瘙癢可能更明顯,確保孩子睡前指甲已剪,必要時可遵醫囑睡前服用一次抗組胺藥。
處理水皰和破損:
- 小水皰: 盡量保護,不要主動弄破,讓其自然吸收干燥。可覆蓋輕薄透氣的紗布或創可貼防止抓破。
- 已破潰: 用溫和的消毒劑(如碘伏)輕輕消毒,保持清潔干燥。可薄涂抗生素軟膏(如莫匹羅星軟膏)預防感染,然后覆蓋紗布。如果出現感染跡象(見下條),及時就醫。
密切觀察,識別感染和嚴重過敏信號:
- 感染跡象(需就醫):
- 紅腫熱痛范圍迅速擴大、邊界不清。
- 出現黃色膿液或形成厚黃痂(膿皰瘡)。
- 皮膚上出現紅線(淋巴管炎)。
- 孩子發燒。
- 叮咬處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。
- 嚴重過敏反應跡象(立即撥打急救電話!):
- 呼吸困難、喘息、喉嚨發緊/聲音嘶啞。
- 面部、嘴唇、舌頭嚴重腫脹。
- 全身出現大片蕁麻疹。
- 惡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。
- 頭暈、昏厥、意識模糊、脈搏微弱。
- 其他就醫情況:
- 叮咬部位在眼睛、口腔等特殊敏感部位。
- 皮疹數量非常多,孩子異常煩躁痛苦。
- 家庭處理后癥狀持續加重或無改善(超過幾天)。
- 孩子本身有免疫缺陷或嚴重皮膚病史。
預防是關鍵:
- 物理防護為主:
- 安裝紗窗紗門,使用蚊帳(特別是嬰兒床)。
- 外出時(尤其黃昏、黎明)給孩子穿淺色、輕薄透氣的長袖衣褲。
- 避開蚊蟲滋生的水域、草叢、樹林等環境。
- 安全使用驅蚊劑:
- 2個月以下嬰兒: 禁用化學驅蚊劑,僅靠物理防護。
- 2個月以上兒童: 可使用含 避蚊胺(DEET) 或 派卡瑞丁(Picaridin) 的驅蚊劑。
- 濃度選擇: 兒童一般建議使用DEET濃度10%-30%(保護時間2-5小時),或Picaridin濃度5%-10%。濃度越高保護時間越長,但并非越高越好,按需選擇。
- 使用注意:
- 仔細閱讀說明書,按年齡和劑量要求使用。
- 只噴在衣物和外露皮膚上(避開眼、口、手、傷口和敏感皮膚)。
- 不要讓孩子自己涂抹,由大人噴在手上再擦到孩子皮膚上(避開手部)。
- 避免在密閉空間噴灑,回到室內后及時用肥皂水清洗掉皮膚上的驅蚊劑。
- 不要將驅蚊劑和防曬霜混合使用,先涂防曬霜,再噴/涂驅蚊劑。
- 不推薦用于兒童: 檸檬桉油(OLE)或對薄荷烷二醇(PMD)等天然植物精油驅蚊劑,效果持續時間短,且可能引起過敏,3歲以下不建議使用。
總結關鍵點給家長
兒童反應重: 紅腫大、易起水皰、硬結、癢得厲害。
冷敷是首選: 安全有效緩解瘙癢紅腫。
爐甘石是好朋友: 安全止癢,破損處不用。
激素藥膏謹慎用: 遵醫囑,短期、局部、弱中效。
防抓撓是核心! 剪指甲、戴手套/穿長袖、轉移注意力。
警惕感染: 紅腫熱痛擴大、流膿、發燒要就醫。
認識嚴重過敏: 呼吸困難、喉頭腫脹、全身蕁麻疹,立即急救!
安全驅蚊: 2月+選DEET或派卡瑞丁,按說明小心用,物理防護是基礎。
記住,預防永遠勝于治療。做好防護措施,減少叮咬發生是最重要的。當孩子被叮咬后,保持冷靜,優先使用安全有效的物理方法(冷敷)和基礎護理(爐甘石、防抓),密切觀察病情變化,遇到危險信號及時就醫。